职场人物之——“老法师”
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程师和老师傅是个宝藏,他们一般或有着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平时可能不显露山水,但在某些关健时分,他们是“定盘星”,能把住关。当然,因为有些“法师”,可能对某一行太过“专一”了,在一些地方可能就会产生经验主义。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如果没有自身的进一步跟进,没有进行再学习过程。可能就会产生对一些经验的过份依赖,过份执着和过份坚持。在旁人看来就是“固执”了。当然,这种“固执”并不是说不好,也说明了是对技术的执着或是对技术的一种“敬畏心”。再说由于“老法师”因为年龄大了,一般不可能再多“折腾”了,创新的动力也可能消退了。怕“失误”,怕“不成功”,怕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因为每一次的技术改进实际上多是一次冒险过程。区别无非概率是大还是小而已。因此老师傅们可能喜欢求稳。国人的功成身退之类的说法不是没有一定市场。。。所以,年龄大的似乎保守,有时也是情有可原的。说不定俺们年纪当和“老法师”们类似时,在小一辈的看来,可能也是个“顽固不化”的家伙。。。呵呵。说两个故事吧。
其一:
某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欲将原先的真空钢包脱气改造为真空钢流脱气。因此化了大代价从外部聘请了一班子技术人员过来当顾问。基本上涵盖了技术,工艺,生产几个重要岗位。为了着重对外来人员的重视和权威性,体现知识就是力量。防止原本厂部分人的“不服气”和“阳奉阴违”现象。厂部下令在此项目中,在此项目的技术上必须完全服从某”老法师”的同意才能实施。当然此”老法师”的确在设计工艺方面很有经验,但在设备这一块可能就存在短板了。术有专攻,还是有着一定市场的。呵呵。当然这是从俺们这些专职玩非标设备的家伙看来。
有一个机构,老法师拿了参考图出来,让根据工艺要求完善结构。呵呵,这事简单,虽然说拿过来的参考图在俺们看来错误不少。但有俺们这些画图工在,基本搞定。。。有些部件根据现场已有的结构要进行改造才能满足工艺要求。但通过一轮轮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大多数设备上的事多处理完成。
但当玩到一个真空脱气处理设备的平面密封结构时,老法师提出了看法,认为此平面结构必须按他原来搞过的,不同意俺们使用的空心密封圈结构。俺们使用的空心密封结构,采用氟橡胶。虽然温度对橡胶的性能影响很大,高温易使橡胶产生残余变形,加速橡胶老化。低温易使橡胶发生结晶硬化,失去弹性。但氟橡胶正常工作温度为零下40度到250度之间。而氟橡胶在320度时,使用寿命也有36小时。它是一种耐高温耐各种介质的密封材料,氟橡胶十分致密,加入碳黑后,透气率更小,出气率也低,扩散速度也较小。老法师的反对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主要是因为此密封圈太靠近高温区,它是中间包底与真空罐盖之间的密封结构。老法师怕密封圈不能满足包底高温的工作条件。使密封不可靠。但是从俺们的看法是,虽然老法师早先成功的密封结构存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是固体密封结构,弹性差,重复性差,对密封面粗糙度和配合精度要求高,或者说如果接合面如果有热变形翘曲或有划伤,反而会引起局部变形而造成漏气。这样反而不利于真空密封。这是因为俺们也曾经看过此种现场结构,属于真空平密封垫结构。因为密封结构是采用固体式的,有些平垫有些部分的确有裂纹的产生。。。没办法啦,俺们在交流时说明此种空心密封结构现在很成熟,俺们在帮其他单位加工制造类似真空罐的设计院的图多是此类结构。。。当然可能环境条件没有俺们这个那么恶劣。
最重要的是俺们也曾经对类似钢包的底面最恶劣处检测过温度,钢包壳底温度在氟橡胶允许范围内。。。为了说明情况,俺们再将类似的真空罐体图纸带到了甲方给老法师看了密封部分结构。但仍然是似信非信,就是不同意。。。僵局啦。俺们没办法了,只能向甲方的设备负责人说明情况。老法师就只相信他早先玩过的那种密封结构。。。可在俺们看来是有点落后了,而且还存在着密封可靠性和寿命没有现在空心密封结构长的短板。
乍办哪?要不找个类似的,正在使用的实物结构让老法师验证看一下?老法师的团队的成员找了老同学,再让老同学联系找了相关有此类似设备的企业——组队吧。由”老法师”很信任的团队成员以及成员的老同学和俺们玩设备的几个人吧。去了现场,看了一下。现场的原理基本上是类似的,但尺寸较小。也是采用空心密封圈结构。又和使用方交流和询问了一下使用中的情况。。。。。。。终于同意用此氟橡胶的空心密封结构了。哈哈,几个月后正式试车,抽真空的速度按老法师所说,比他早先的密封结构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密封效果很好。
其二:
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再说PLC技术也已成功用在了别的主机上,所以厂部决定在某一型号的机子上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机子的技术含量。为此决定在原机上取消鼓轮检测机构,采用编码器取代。此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某主机上油缸的运动长度,采用到位行程开关到位发信,从而在工作中获得已预设定好的油缸运动距离。考虑到工艺的需要,本装置在机械上可部分满足自动调整几种程序工作距离。实际上此机构属于空间棘轮机构。在机械上还设置了自动转角和手动转角的选择手柄。别看一个鼓轮检测机构,零件也有个二十多个,为了考虑工艺的需要,在检测轴上设置十二等分,这样的好处是和一,二,三,四,六,十二是成倍的数,可以机械上设置自动循环动作,当然了,这样只有五在工作中需要人工干预。一般多能满足大多数的工艺要求。当然如果采用了编码器后,那么可以满足随意设定的要求。再说从成本上说还能降本。
厂部将任务下达到俺手中后,同时又给了张洋鬼子的类似机子的样本。在黑白的照片上模模糊糊地显示了传感器是通过安装在主轴下部的齿轮机构再带动传感器连接器到传感器检测的。哈,连蒙带猜地搞清了传动原理,再和电子设计人员商量,计算好了脉冲当量,选择好传感器。画图吧。不久,整机图全部改好。
将图纸按流程到了部门一位老的Z高工手中,得按企业相关流程校对哪。Z工当时是俺们企业仅有的几位高工之一,也设计过几种机子。但在企业内部被人的感觉是最大的能耐是抄图。一把比例尺和一把分规在工作中应用得可是”得心应手”。当然在俺们这些搞设计的人员来看,其设计的才能不如其他一些才能。。。如果机子上有新的结构,那么就可能存疑了。为人也比较固执,书生气较浓。图纸到了校对,别的部分因为多是成熟结构,所以没啥问题。无非是尺寸上的一些变化,但当校对到新设计的检测装置时,Z高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机构早先没有过,不知道行不行。接着问:是按啥设计的。俺拿出了那张模模糊糊的照片,和Z工说明是按此结构原理设计的。不过,因为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此类机构,Z工认为不妥,乍也不肯签字。压了几天后,Z工见俺不准备改,因此对俺笑嘻嘻地说:“小X,乍弄。要不俺要向上汇报了。别说俺喜欢打报告喔。”“可以。没事,没事。向上汇报吧。矛盾上交,让总师决定。哈哈。”俺也笑哈哈地回答。
不久,总师将此结构在评审会上拿出了讨论,通过。半年后,机器调试成功。 本帖最后由 zjnyxhlove 于 2014-1-22 08:46 编辑
传说中的沙发啊
先抢占山头,再细细品味。
经验主义, 这可能是搞技术的一个通病吧,不说别的方面,类似于工程机械上,我们公司就是如此。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虽然说知识阅历上也同时增加,但坚持自己观点的倔性反而成倍的上涨。即使明知道存在很大的弊端,老师傅们始终不去更改。这里又要说到另一个话题了。怎么概括呢,老师傅可能是觉着自己手里抓住着一手的图纸,公司就不能拿他怎么办。
这原本的设计图纸是老师傅们搞的,存在问题,现场反应回来后,小伙们提出修改,老师傅死活不肯。可能修改后,那就不能掌控在老师傅的手里了。老师傅觉着自己在公司就没话语权,没有啥价值了。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公司最早山寨国外的产品,相对技术成熟,但存在问题始终无法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的设备厂家纷纷效仿,并修改了明显存在的技术问题,竞争力迅猛增涨。公司的合同额明显下降,原本占有市场的八成到九成,现在是三分天下,可惜还是最弱的刘备。
当然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验丰富,但缺少设计能力,对山寨国外的产品,如果存在产品升级,只能简单的类比上升各项参数,而无法准确达到要求。一方面导致出现不伦不类的产品设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最严重的就是损毁公司形象,导致客户的流失。另一方面凭经验,成为差不多先生,这视乎有成为了另一个话题。。。。
说多了,每方面摊开来说,都能独立开贴了。。。
小伙们提出修改,老师傅死活不肯。可能修改后,那就不能掌控在老师傅的手里了。老师傅觉着自己在公司就没话语权,没有啥价值了。
这句话就是关键。 抛开老不老不说,就算是同龄工程师之间依然经常存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毕竟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术业专攻等因素不同,技术上的分歧时必然现象。
换句话说,如果所有工程师都一个风格,对企业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一个足够了。
关键在于,分歧出现时,该如何想办法顺利及时化解。 这个跟年龄好像没有太大关系,年轻的上司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楼主可能还未曾遇到让你方案见不到天的上司。这位老师傅至少把你方案呈上去讨论了,并未太明显打压你,人品还好。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不错
沙发 一直在想 老法师 是啥意思,可能是一直沿用老方法老把式的那些技师吧。 问题不辩论不明了,存在分歧很正常,都有各自的经验和角度看问题,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