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学生出校门,进入工厂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一切都是重新开始。我也一样,到了工厂才发现原来自己确实啥都不懂,带着一颗学习的心慢慢从零开始。
) E$ ], m# a) H6 C( @( B首先是公司的入职培训,主要就是让新近大学生了解公司,了解产品,了解历史,了解安全,大致知道这里的生活和节奏。值得说的就是,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新人们有了一个很好地交流平台,学习培训之余大家一起玩游戏,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同时也加速了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另外一个影响深刻的就是老师给我们培训的时候叫我们写下自己半年的计划,也许正是这个让我们开始思考的吧。当初的豪言壮语在现实之中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慢慢地我们都开始向现实妥协,但是我想说的是面对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可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J+ F4 x2 s# Z; L7 g
5 y$ ?, F* q! u& ?. x& n" ]% z经过两个星期的培训后,我被安排到了车间跟了一个师傅进行一线实习。记得刚进车间那个时候,心里面特别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可是却又啥都不清楚。 3 d: n! ~) m2 I- G9 A
首先我知道到车间应该去了解车间设备,精度及加工等。在这四个月里面,我大致知道了车间设备的大小,以及加工等,主要就是普通车床;立式车床;立铣;卧铣;牛头刨床;卧式镗床;坐标镗床;落地镗铣床;插床;外圆磨;内圆磨;万能磨;深孔镗;以及其他车间的平面磨;线切割;滚齿机;拉床;数控加工机床及加工中心等。不过虽然知道大概有这么些机床,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去了解其加工精度,大致只知道其加工大小范围,因为很多机床都是一些旧的,平时维修保养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加上有的机床没有人使用,所以很多机床精度都下降比较严重。也许加工师傅自己知道吧,但是我却没有去了解这些。
Z( A# t# v1 L8 E5 _) T U
" E* ~6 _$ v! X7 ]0 C) [
& o! P8 S) F) b- Q' y记得第一次来到车间,看着各式各样的机床,由于工程机械采用的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所以机床基本都是通用机床;看着钳工台有个人在用石灰水粉刷零件,特别不理解。 " S0 Q7 J3 c; S& g+ Q- A3 X
虽然以前在学校有听说过划线,可是感性的认识怎么也没有理性的深刻吧。跟在师傅后面,就一个劲的问,我可不可以去用机床加工零件呢?不过后面才发现很多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比方说我有时间经常去钳工台玩,看钳工划线,感觉特别好玩。有时钳工阿姨也会叫我帮忙用冲头和榔头打点,感觉也没有那么难呀,恰好那天下班比较早,就去弄那个三爪卡盘。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三爪卡盘安装可是有学问的,上了好久都没有办法,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是需要对号适时入座的。! `# X3 C" f& F+ U
9 J2 ~* G' X/ A5 Z" {0 i
接下来说说我师傅吧。我师傅以前是跑销售的,跑了二十几年销售,不过也做了几年技术员,技术方面相当不错。刚来车间那会,就感觉师傅怎么一天都不给我安排些事情做呢。就叫我在车间自己到处看到处学,过了一个多星期,才发现原来这段时间是适应环境的,慢慢地有机会和师傅一起交流或者是跟在师傅后面帮忙工作,同时师傅也会叫我独立去做一些事情,感觉还是受益匪浅。在这个车间里面,做技术的师傅们都特别好,首先是技术组长王师傅,我师傅,还有一个校友学长,都给予了我很大地帮助。
, Z! G% D5 u$ b说说影响比较深刻的几件事情。" [2 v; O ^" U: { f
) C8 n6 z" T ?
第一件就是第一个星期,王师傅叫我测绘一个刀杆,他说你帮我把这个断了的刀杆测绘一下,同时写出工艺规程。那时候就感觉自己是不是要发光发热了呢。可是却连最基本的莫氏不懂,还有各种工艺安排不是很合理,才知道你不了解企业情况,不了解设备,是没有办法安排工艺的。不过经过几轮师傅的指点,最后算是合格交卷了。% X1 M7 R O" O* s4 o, w, X
]6 J" v2 h+ g7 @, J1 L2 W$ ~8 s0 V
第二件事情就是师傅教我去做一个套筒,套在刀杆上避免其磨损,同时需要拿出淬火。我就拿着师傅的图纸开始去申请工时定额,拿下来工时就去小件组找师傅帮忙车。车好之后,因为需要在套筒上面系一个方孔,放镗刀,所以就找钻床先钻了一个23的孔,接着再拿到立铣上面铣了一下四方,用游标卡尺量了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 y) |& Y+ K* d( o2 I3 B3 V/ R6 q! S! M: _$ \
接着就是需要拿出淬火了,所以就去请问了一下王师傅,拿到哪去淬火呢?他听到后就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你拿镗刀试一下,淬火后可加工不了的。我也没太在意,再说刚好今天那个师傅请假不上班,找不镗刀。我就说,没事的。我用游标卡尺量了,尺寸我加大了的。拿出淬火后,第二天拿回来,好有成就感呀,终于是成功做了一个东西了。可是拿到刀杆上面一试才发现,淬火后变形了,放不进去,而且又没有办法继续加工。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上午用砂轮磨那个方孔的悲剧。最后方孔磨成了圆孔,还好总算是可以放进刀杆里面去了。
5 T: G+ X5 b Q1 Y; X( J0 j. z ^' R Q" d n( ]1 l3 ~ G: s: i
这个让我发现确实经验是最好的老师。4 t& r- v+ j. t; W- D
, y; m% w/ j5 V) F& `1 `" _第三件事情就是10度螺旋两边蒙头的安装,因为需要车掉两边的封头,所以需要装上蒙头,接着上磨床上面校正,再上中车车掉封头,上磨床与转鼓配磨。可是蒙头却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装不进去,第二个是配合公差选得不好,第三个是定位止口太长,安装麻烦。! F% J3 g. ^- B
6 L' [+ D/ ^( ~ ] B+ z
针对这三个问题,花了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处理。第一个问题就是将蒙头非定位外圆车小;第二个问题就是采用的是基孔制,将轴也就是蒙头定位止口尺寸车小了0.05,;第三个问题就是没有上车床,想着尺寸车小了的,应该可以,而且这是工艺要求的止口高度,所以没有办法,最后换来的是一群技术员用铁棒敲打,使止口配合紧密,定位面接触良好;换来的是一群人大汗淋漓。) n) U Y$ G5 |0 d' A; C& k e# m
& _0 e' Q0 ]; L) W% c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工艺和设计不能离开车间一线,应该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化的加工,已经不再是隔墙式的了;同时设计需要的是团队,不再是单打独斗了。试想也许在镗床上面加工会不会好一点呢?也许可以不需要蒙头?最实际的应该是定位止口不需要那么长,产生了过定位,对加工要求及安装等各方面要求太高,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何必呢?: |0 f0 L( |5 j1 D2 a- f% j
: q' F/ a1 }. K& Y. n) ~
在车间的四个月,过得很开心,有和师傅一起摆龙门阵的开阔;有和车间工人聊天的喜悦;有和校友一起工作的互帮互助;有和技术组一起吃饭唱歌时的开怀;有自己工作之余不断丰富学习的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