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贴:暑期实习总结及硕士生求学阶段打算兼谢彭老师!——实习总结部分
写在前面的话:很早就想写写总结了,一直没有时间,昨天趁着假期,想把实习总结、研究生规划还有对彭老师的感谢三部分写完。帖子太长,遂决定分三次发,昨天发彭老师部分。结果因为昨天操作失误,屡发不过,兴致大减。到晚上我回寝室,又改了改,试了试,终于发过。在早上时候才看见社友的诸多评论,昨天没有看到,汗颜。原来还是有人听我这碎碎念,遂决定再接再厉,一口气写完。免得自己成为我鄙视的那种人——种虎头蛇尾。
这贴写写我实习总结,下一贴就着重写写在校的初步打算,工作、读博的选择,女朋友问题,学习的规划,希望各位社友根据自己的所见所知所遇,不辞吝教,多提宝贵意见。
有关实习经历的总结
暑期实习经历,有很大的收获,专业技能方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鉴于社友绝大部分有相当的工作经验,我经历中的有益东西对他而言当然是很少。所以我就简略介绍,以示没有辜负彭老师的举荐,实习工厂老板和诸多工友的帮助。其实呢,我在实习一块,是用功最多的。四十余天,写了将近三万字日记,做了一本多的读书笔记,看了三本多的专业课书。后回学校的一月时间里,依然还没有看完当时做的读书笔记和带回来的资料。
实习所在工厂就做聚氨酯设备,十人左右,厂房不是很大。厂里主要是做机架,料筒,还有核心的机头,然后就是买件组装,安装控制线板,最后完成机器的调试。我的工作是,在前二十天的时间里,从下料到各种焊接,到最后的机架料筒的喷漆,组装;后二十多天里,是做控制线板,各种油管料管气管的安装,最终机器的调试。期间跟着老板(一般我们都叫老大)和技术人员出差两次,进行机器的维修。
工作是有些累,在前二十天的时间里,劳保手套基本是五天一双,后二十几天,主要是做电工,不能戴手套,在接线时,手上的皮磨的层层掉。尤其是今年南方酷暑,风扇吹着,完全是灼脸的感觉。一天在厂房呆着,衣服基本上很少有干的时候。一些老工人师傅知道我是学生实习,还看我这么能吃苦,一再夸赞,我倒是先不好意思了。最后,因为走得匆忙,财务不在,我就先回家,待到我开学后,老板把实习所得打我卡上。我看了一下数目,虽然自始至终我没有和老大谈过工资问题,但是参照厂里其他的实习,貌似给了几百。当时忙着用那笔钱报到,就短信问了一下老大。老大回我说,表现得好,多给些是应该,还说随时欢迎我回去。这算是我对实习表现的肯定吧。没有让彭老师这个推荐人难堪,心中的担忧终于消散了。话说,在实习时,时间不够,着急回家陪父母,没有看到他们正在做的高压机,引以为憾事。幸而高压机最终会送往长春,可以到时会通知我,过去看看。现在我这里已经开始出现零下的温度,应该快送来了吧。
话不多说,具体到事和物:
1、学会了手工焊,点焊,还有最为简单的无缝平焊,偶尔还焊不好;
2、氩弧焊,点焊,无缝平焊偶尔焊的还可以;
3、气保焊,这个可以了,能直接上产品了;
4、手工焊、氩弧焊和气保焊,各自的工作原理,以及实用的场合。理论的东西是我自己查的,感性的东西是深有体验的;
5、接线,电器元件在控制线板上的布局,接线的先后次序;
6、电气原理图到接线图的转化;在学校学习,着重分析原理图的动作或者根据动作设计相应的原理图。还真是没有想过怎样部件走线。《电气控制》,借电工的一本专业书,没有看完,稍有遗憾,在学校找到节奏后,日后定要补上。
7、以在产品用到的减速电机为契机,重新看了有关电机和减速器的书;说实话,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有减速电机的存在。像类似的例子还有,在课堂、考试中一直出现的是外六角螺栓,到工厂我才知道,内六角才是主角。
8、能把线接的很漂亮,算不算收获呢?剥线,不长不短;压线,不松不紧,不出现接触不良的状况;这是一个93年的工友一手调教出来的,说实话,开始接线。接完我就怵他来拔我线。当然,等我学有所成,也总是拔他线。总以乘兴而去,却以败兴而归的多。现在依然很怀念那段欢乐的时间。
9、一些观念的改变。以前我很偏爱纯粹理论的东西,不太喜欢,也不很关注实际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数学,或者是因为喜欢数学才这样。至少,在学校期间,机械原理,我能拿到将近满分的成绩。机械设计考试,我就差些了,这不注意一点,那粗心一点,距满分有些差距了。这些都是我能感知到的,还有一些我知道它存在,却说不清楚的,比如在回学校我可以认真看书看得下去书,眼界可以放得更高一些。虽然我还是一样偏爱于理论方面,但是我有意识关注其使用性,以及在使用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技术而言,“英雄”不仅要问“出处”更要知道其“去处”。
实习中遇见的人
另外一点很感慨就是在实习中遇见的工友,十个人,八个基本和我同岁,88到92、93年间的。还有两个三十来岁。因为基本上是同龄,加上我这个人喜欢满嘴的胡说八道,所以很快打成一片,实习期间关系融洽,现在还偶尔手机联系,如果我上网,彼此有空,总是扯几句近况。
在这个厂中,90后,或者是泛90后是工厂的主力。窥斑知豹,随着90后大规模大学毕业,开始社会生产活动。但是还有更多的没有受大学,高中,甚至是不完整的初中教育的人,早已是大规模的进入社会一线的生产岗位。或许他们从事的技术水准低,但是他们是最多的,不可忽视。作为90年出生的人,我很想写写这部分人,尤其是这部分从农村出来,中等及中低等收入水平家的孩子现在干什么去了,又是那些因素影响到他们当初的选择,针对机械等工科领域,90后对技术的学习热情是否比起以往,有些下降。
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就我现在的学识、阅历还有掌握的资料驾驭不了这样宏大命题。如果有时间,思考有所结果,我愿意另外开贴探讨,就针对我在求学的过程中,遇见的人,知道的事,分析他们是如何走到现在的状况,尽力对上面的问题给一个自己的解答。现在回想,我小学同学,现在已经为孩子奔波;初中同学上了技校,多有一技之长,准备结婚;高中同学,多上了专科,已是工作一两年,上本科也多是一本和二本,鲜有选择学费高昂的三本,在这一批同学中,有工作,有公务员,有考研二战,还有就是一些名校读研,我同班相熟的高中同学现在北京中科院读研的就有好几个。本科同学,更多的是工作,刚刚工作,还是新鲜。相熟的五六个位同为机械学院的同学,均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读研,比起清华北大稍差,但是专业排名都在前三甲,顶多不过十吧?
写在后面的话:
社友读后,有什么体会,大可写下一并交流。若是觉得了无趣味,亦不需恶语相向,碎碎念而已,不值一晒。
楼主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努力! 顶一个
三立zml 发表于 2013-10-3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努力!
你这个大头像,比较有意思。第一眼:金正恩。。
给力,楼主加油 好文章。赞一个~ 都是机械男啊!楼主正能量 老衲怎么就找不到几个勤奋的正能量机械男呢 肯放下架子,肯吃苦,一定能成功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里面像楼主这样的真可谓凤毛麟角了。有想法,肯努力,认真做,这样的年轻人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加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