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曾经的7.21工人大学
一位退休老工程师梳理自己的7.21工人大学1978年,一些外地的“7.21”大学纷纷下马或改名的时候,我所在地(那时还是县)的机械工业局处于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在经过层层审批和准备,仍然选择了7月21日这个日子举行了职工大学的开学典礼。所以不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内,仍将这学校称为“7.21”。说是大学,其实按照当时的办学要求和条件只设了一个班,经过行业的统一考试,从七家较大企业中录取了25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学员,我是其中之一。学校教室设在一家国内试验机行业著名企业的科研楼里,教师是机械系统企业中选出的五、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大部分兼职),教材是照搬省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有的基础理论课(如高数、理力、材力等)跟中央电视大学走。我们多是参加工作不久的一线青工,该考大学时被文革耽误了,恢复高考时又没挤上去,对知识的渴求强烈,对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珍惜,因此学习格外的刻苦、努力。每天白天上课,晚上自学,有困难互相帮助,有问题共同研讨,教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两年半的时间没有寒暑假,就是周六周末也很少休息,如期学完了计划的全部课程。记得毕业设计时正赶上县政府上马工业缝纫机项目,我们25个人除承担了一部分生产线专用设备的设计外,还负责了进口样机的分解测图工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我们毕业设计的成果所设计的大部分用在了实际生产中,在当时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外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企业大学生青黄不接的时候,而我们既是来自企业,所受教育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技术方面的有生力量。我被分到自己早就向往的试验机厂科研所,并且有幸参加了多个国家行业科研项目的试验。再后来,我们这些人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是技术工作的负责人,还有的步入了政坛。
“721”给了我们机会,虽然学历最终没有被承认(当时没有文凭意识,几年后一级一级找到省里已是物是人非,不了了之。我是后来有机会参加成人高考才混了如今的学历,坦诚说取得此学历是带有功利色彩的,就质量和收获而言比“721”的差之甚远。),但无论对我们个人还是所在企业都受益匪浅。
今天看来“721”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以后30多年来打拼的本钱,多是那段经历的积淀。更让我怀念的是那个不唯学历、不靠“关系”、不拘一格用人的环境和风气。
附:“七二一”由来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汇报》记者、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报告《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编者按语引述毛泽东7月21日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说的是理工科在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后被称为“七二一”指示。调查报告和毛泽东批示发表后,各地纷纷响应效仿,“七二一”工人大学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
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全国各地七二一大学进行调整整顿,除部分具备条件的改名为职工大学外,大部分逐步停办、消失。
真正的科学技术来自于对知识的认真探究,别无他途。
7.21大学(并非指作者所上的)永远只是一个历史上的笑话。 客观说,当年721毕业的也有强人,我师傅那一代有721的,我师傅是‘工农兵’,水平都不错,当年那些家伙里居然有会几国外语的,也算一个传奇,
平心而论,他们有些理论水平不忒高,玩到高端就基本没戏了,这也是客观事实,时代的结果了, 现在想想,老人家当初提这个事还是有一定想法的,让有实践经验的人重新回到学校补理论,我相信比俺们这些一路从学校走来的人更有目的性。当然这些人数理基础没打好,很多问题又无法理解了。
可现在正规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那些东西,甚至老师们都不明白,以为高数和马列一样就是一门课,考过了就完了。殊不知那些东西是有用的,工作几年后才发现,可惜又都忘得差不多了,还得再回头翻书看。
有没有一条更好的道路? 工具人 发表于 2013-3-6 0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想想,老人家当初提这个事还是有一定想法的,让有实践经验的人重新回到学校补理论,我相信比俺们这些一 ...
欧美日的教育体系就是现成的目前人类找到的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既然中国人总想来个中国特色摸石头,那麽就摸吧,别人管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