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free
发表于 2013-1-15 15:41:37
那一天,新华社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
=================
达到这水平,国家领导人就会接见他了。
t2930
发表于 2013-1-15 15:46:38
专利
活的自在
发表于 2013-1-15 17:27:38
懂行的大侠,看看怎么回事哦
leftwall
发表于 2013-1-15 18:22:45
以前的工厂的产品都是谁在买?
没用过啊
感觉明显在塑造一个奉献典型,拿自己的钱噼里啪啦的烧
LIAOYAO
发表于 2013-1-15 19:10:50
查了专利公报,
发明专利 (99 )条实用新型专利 (41)条
还真是多,不简单的人物
洗净凡心
发表于 2013-1-15 19:59:23
科研单位大多墨守成规,国企混吃混喝者居多,真正的人才难有用武之地。潘旭华是幸运的,没有浪费上天赋予他的才能。
迷茫的维修
发表于 2013-1-15 20:21:54
有没有他们厂里的人?
反正我不信
可能精度有水分
扫街
发表于 2013-1-15 20:51:55
价廉就别想物美,物美就不可能价廉。
还是那句话,个案没有说服力,他可以说,我不在乎享受,我不在乎物质生活,我在乎买房娶妻。但别人能行吗?住在城里的各位能行吗?
而且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在那瞎整,对于他这种人可以,换个人就不行,这恰恰暴露了他的所谓的技术不能传承,不能量产,不能规模化。在国内,不能规模化的技术就是死路一条。说句难听的话,这老头百年之后,谁能继承他的产业啊。
害怕伏枥
发表于 2013-1-15 21:05:48
本帖最后由 害怕伏枥 于 2013-1-16 07:52 编辑
天方夜谭,超越常识。
考虑到金属材料的热涨,不能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和具有有效温度补偿方法,0.6微米的微小位移调整纯属忽悠。
科学研究结果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成果的重现。有了那么多的专利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检验其成果,足够让大众信服并采用。2007年的成果,至今未能量产推广,简直匪夷所思。
当年对小麦亩产万斤也曾深信不疑,现在不想再上当。
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13-1-15 21:09:14
机械社区为何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老鹰牵头,害怕伏枥作顾问,浙江、上海等附近的社友跟随,拜访下。一帮子专业人士慕名前往,他们的感受不比那帮记者真实多了。支持这个建议的,过来加分{:soso_e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