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从外企裁员事件当中,我们学习到什么? 我们明白了,任何妄想永远依赖或依附于某一外物的想法儿,以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时代在变,政策在变,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哪里有“千秋万世不倒之家业”呢?居安思危,不放弃学习充电,有意识地积攒本领才是化解一切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儿。最近我们招聘,居然有很多40多岁的人投来简历。其中有很多都是被外企裁掉的。由于外企在中国失去了政策及廉价劳动力等多种优势,许多外企纷纷撤资转移阵地,大量裁中国员工,尤其是身居中高层管理者的中国员工。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大量的40~50岁求职者。
就好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国企大裁员,国企职工大量政策性下岗。在国企呆了半辈子,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最有激情的岁月的那些40多岁的人,也被迫下岗,自谋出路。他们当中很多人技术精湛,下岗后却无用武之地,因生活所迫,有的人开始摆地摊,做小生意,以维持生计。
被国企抛弃的那些人,和今天被外企抛弃的这些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甚至是说,是政策的牺牲品。
而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最大的阶段。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压力而去改变时代走向。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也不会因为一些人的利益而改变方向。
然而,更残酷的是, 对于这样的求职者,大多数企业,多是“爱莫能助”,他们这些人,处境极为尴尬。
综合分析一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一般在40~50岁年龄段的人,在企业大部分已经身居中高层管理岗位了,他们所拥有的经验大部分只适用于他们所在的很狭隘的“体系”内,而不适用于外面的世界,重新择业,就是从零开始,经验作废。
其次,他们已经失去了年龄优势,同许多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后劲不足,很难在新的行业和新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再次,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差。常年处于一种“体系”之下,思维模式大多已经固化,同新的行业或者领域难以匹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他们从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下跌落而成为职场新人,心理上必定落差极大,当进入到一个新的企业和集体当中,由于他们很难放下“身段”,更有甚者,会情不自禁“倚老卖老”,处处“好为人师”,很难同年轻人合作共事,势必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
综上所述,他们的再就业,希望渺茫。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变成了时代的“弃儿”。很惨,的确很惨。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如此,也还是有少数有“能力”的人可以化解囧境,重新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而这些人身上到底具备哪些能力呢?——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柔韧的性格,不断学习充电积攒本领的激情,对整个社会和商业环境及经济活动各种资讯的敏感性,雄厚的人脉资源与财富的积累……
总而言之,被抛弃的人,被反复抛弃的人,要么是毫无忧患意识,要么是没有学习激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致身无所长,要么是心理极其脆弱,柔韧度及适应性差,一蹶不振,站不起来。
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是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 社会是一个大生态圈,再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难以保证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阶段问题多多人们毫无安全感的时代呢?
国企,不靠谱。外企,更不靠谱。任何妄想永远依赖或依附于某一外物的想法儿,以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时代在变,政策在变,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哪里有“千秋万世不倒之家业”呢?
由此,我不禁感慨,还是趁着年轻,多长点儿见识,多学点儿本领吧。技多不压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怕找不到饭碗。
常年在外企工作的,能力、阅历可不是国企所能比的。只要这些人能放下身段,降低期望值,你所说的都不是问题。 神马叫做“生涯规划”,从这个帖子里就可以说明,
有准备有规划就晓得自己的强项弱项,套个专业名词叫做SWOT,在某些节点要对自己做FMEA;
套用老祖宗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世界要求专业化分工,细分后,又有可能被合并或消失,防范不了的。
只有保持学习能力,有变化就可以快速反应和适应 好文
翻身的农奴以为自己做了主人,指着曾经的狗腿子哈哈大笑:你小子也有今天?!傻B了吧!哈哈!!!. "解完恨",农奴们接着去要饭
很多人可以忍受贫穷,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富有.
所以他们一直穷着 终身学习很重要,拥有一技之长很重要 技多不压身 谢谢!!自己最靠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