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现在的本科相当于以前的初中
“现在的本科就相当于以前的初中,硕士相当于以前的高中,博士才相当于以前的本科……”前日下午,湖北大学校友、有中国“首席反劫持谈判专家”之称的高锋教授做客该校人文讲坛,他用犀利的语言提醒学子要注重培养“软实力”。 高锋现在是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犯罪心理学教授,他以《大学生的素质框架》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说,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候读大学“很稀罕”,不像现在,由于扩招等原因,大学生越来越多,有“贬值”的趋势。因此,如今的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形势,除了文凭这个硬条件,还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什么是“软实力”?高锋解释,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就是软实力。知识是素质的背景,学习知识一定要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独特的思维视角、注重原创。“尤其是注重知识的四种转型:把知识转化为思维方式、转化成过硬的心理素质、转化成人格特点以及转化成道德情操等。”
对于高锋提出的“现在的本科相当于以前的初中”的观点,湖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叶显发教授说,这种说法“很真实、很尖锐”;“虽然本科和初中,并不能如此严格的一一对应,但这种描述很形象。”他认为,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大学生的质量确实严重下降了,这并非学习内容、知识水平的下降,而是学生的求知精神、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下降。只有真正重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质量。
俺之前就说过这样的话,没人信。 难怪对学校的很多人不爽,这么多垃圾就混近来了 应该是有限的教学资源分薄了的结果。那么多“专家”涌现出了,教学能力不强的学校顺扩招大势成立了,过去单对单的,多的一带三的研究生带法已经是老皇历了,现在是一拖十几个,而且还是老板-义务工的模式,就是点卯人在,答辩论文能过就能放人的,这样的研究生底蕴有多厚? 更何况本科生,本人坦言进这个机械行业三年来学的原理性知识比大学里要多出几倍。而且如果当时了解到,线数是有限元的基础,高数是金属变形的基础,哥们得拿出十倍的力气去学,哪至于现在现炒现吃还不管饱的地步。学校盲目的教,学生稀里糊涂地学,毕业跨出校门就跟筛子一样漏了一遍,相关的东西都只剩些骨头筋,要用时得再把血肉丰满起来。如果当时能联系实际多一点,实践机会多一些,这些有用的东西就印象深多了,至少可以减少入行的适应时间。
身边一个五十多岁的上交大毕业的同事,当初学的知识很扎实很细致,他经常说的某某细节教材上就有,你们怎么忘得这么干净,结果一翻教材,他的有,我的没有,但是这个知识点确实在设计中有用。所以可见,我们的教材编辑在泛泛化,全而浅。这样的情况下学出来的水平自然要浅一些。
教的责任有,学的责任也有,现在诱惑因素太多就不赘述了,像机械这行生性跳脱的我想该比较难入行,静不下来钻不进去,嫌计算麻烦,嫌过程枯燥,嫌校核琐碎。这样的人才该去北大学文科,大手一挥,豪情万丈,脑袋一拍,灵光骤至。现在我有部分工作是改造老设备,其中有些位置验算有问题过不了,请教身边的老同事,他说已经退休的老同志里有些是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很多的,所以有些地方是拍脑袋的结果,仔细算起来是会出问题,还好一般都是往谨慎那边拍的,如果都是为了省成本,跟事故几率博弈早该出事了。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两点:教育消费是热点,终身教育不是口号。
这位教授估计又是躲在屋里看资料做研究的
二十年前的很多大学毕业生还真是烂,普遍知识陈旧,无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占了一定位置混日子,做出了什么东西?
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数量太多,当中一定不少大烂货,但很多思考积极,思路广,见识多,不盲从
希望在于90后新一代 将二三十年前机械大学生与现在的做一些简单比较:
以前:
哑巴英语占绝大多数
现在:
口语流利的不少
以前:
不少对3D软件持排斥态度
现在:
毕业即能熟练操作
以前:
认为车间经验很重要
现在:
科技园区要找车间还真不容易,美国硅谷大学生也不下车间
过去:
传统机械行业的占多数,眼光局限
现在:
认为高科技产业更有前景
过去:
蒙头干活
现在:
更具备全局眼光
过去:
对历史的认知来源于教科书,通俗读物,街头文学
现在:
只要有兴趣,大把原始档案资料
....................,以后补充
过去与现在饼不以年龄区分,你即使只有20几岁,符合过去的特征即为过去,反过来,50,60岁的技术人员,也可能属于现在
呵呵,楼上的见解有独到之处! 鹓雏 发表于 2011-12-14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难怪对学校的很多人不爽,这么多垃圾就混近来了
哥笑了 ,按他的逻辑,你就是以前的文盲了,还说别人垃圾。。。
那么现在的初中呢?相当于以前的托儿所? 鹓雏 发表于 2011-12-14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难怪对学校的很多人不爽,这么多垃圾就混近来了
是有点啊,我也是有点气愤,因为我再一个一般本科,学风不好。其实,都没什么的了。昨天看到这段话又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