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学习。
学,就是将新的知识放进大脑,形成初次的认识,不可能深刻,那怎么办呢;习,就能解决“深刻”这个问题,习完之后再去学,周而复始,最后达到相对的深度。学,有两种态度,被动,不得不,比如大楼,桥梁的设计,不得不按照规范设计,校核,这样能学到知识;还有一种就是主动的,比如我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架,只需要做强度校核即可,但如果想得多一点,我就会想到刚度校核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比如齿轮箱,为什么呢,因此齿轮传动需要较高的精度.......如果我看到厂房,就想到如果有大风怎么办,所以设计时肯定考虑风载荷,因此可以得出沿海地区的钢结构与内地的肯定不同(猜的,等有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如果隧道建在地震带,那可以考虑柔性结构,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古语有云:以小见大,说的太好了。但我们搞设计不光有以小见大的思想,还需要有广度的积累,否则只有深度而没有广度,那您就是井底之蛙,青蛙待的可深了,但看到的只有巴掌大的天空。
虽然我们经常嘲笑井底之蛙者,但青蛙至少看到了天空,您呢,哈哈。
随便说说,请大侠指点。
处处留心皆学习,这就是学习的高阶了。 哈哈,大虾,沿海地区的钢结构是与内地不同,处于各临海处的各个地点的腐蚀实际是不一样的,即腐蚀状况不同,设计要考虑这些,
补充你一点,工作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另外,绝对不可以作井里的蛤蟆,蹲一辈子,白蹲了,没有价值, 路过赚点钱。。。。。。。。。。。。。。。 学习本身就是门大学问。。。。。。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写的不错,学习的解释千种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形成能力最重要 俗语:不学无术,不学就没有技,也没有术。 学的目标在于用,用后才能检验学的程度。 调凯文章见多,讨论话题渐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