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授为何后来居上
材料1 :李教授,1935年生,1955年高中毕业后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1957年开始从著名学者方教授学习语音史,“始以方言为绪,继而涉猎音韵”。从此走上语言学的研究道路
1959年大学毕业后,是年8月,被分配到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62年8月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1964年9月至次年2月,于天津南开大学从邢教授进修汉语语音史。1965年7月,被安排下乡参加“四清运动”。1968年底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8月,暨南大学下马,他被调到华南师范学院,仍被遣往该院设于韶关的干校劳动。至1972年始回校参加“教改”。1973年底被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78年9月又被调往暨南大学中文系;1979年12月始回中大中文系任讲师,1981年任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他自1982年9月起,开始带“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94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7年9月13日,因病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24部学术专著
材料2:
潘教授,1943年3月出生.1961年高中毕业。随后做了18年的苦工.
1979年,潘悟云考上了复旦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1982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
1993年从温州师范学院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评为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并任该博士点负责人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导,上海社联副主席,《语言研究》编委,《语言科学》编委,《民族语文》编委,《中国语文》编委,《东方语言学》主编。先后应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瑞典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处作过学术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
讨论题:
潘教授为何后来居上,有何主客观因素?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看不出后者比前者有何优势?楼主想比什么呢?
上山下乡好啊,认清国情:lol 不知楼主寓意··························· lz找简历是专业的 时也、运也、命也。 没有可比性。
人生际遇就像酒,有的苦有的甜。
经历不一样,结果肯定不一样。
努力做好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