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生第一大国”为何难出一流工程师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读生700多万人,相比美国几十万、英国十几万的生源量,存在着数量级差异。然而,企业常常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近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洛桑报告”)也显示:我国合格工程师的世界排名一直靠后。昨天,教育部组织上海交大、清华、浙大、哈工大等19所“985”高校,在沪交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工程人才大国走向工程人才强国,还有多层面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突破。名师出高徒,但问题是,国内高校极其缺乏“工程型师资”。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坦言,目前工科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尚难适应工程人才培养之需。当下,国内不少工科博士毕业后就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只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反观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等一些工程强国,只有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程经理资历者,才能进入高校成为工科师资;还有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工科教授也往往长期担任企业工程专家。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分类培养学生同时,也需分类建设师资。李茂国透露,在试点中,拟对“工程型教师”与“学术型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工程型教师的指标不再仅仅是SCI论文、科研经费等,而是工程设计案例、工程专利、企业服务能力等。对于已有师资,送到企业、下到基层“回炉”尤显必要;对于新教师入职,则优先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美英德法的工程教育体系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识:光靠大学培养不好工程人才,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专家认为,我国高教办学曾以各行业、各部门为主,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师生与企业的天然联系较强。而眼下的现实是,校企之间脱节加大,对工程师培养极为不利。国内企业一方面对工程人才有着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又没有担当起培养工程人才的责任。一位热动力工程专业工科生说,曾去一家电厂进行毕业实习,但厂方只欢迎“参观”,不允许大学生触碰设备,结果他们驻厂两周几乎一无所获。企业坦承,根本任务是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压力也大,不太愿意接收工科生深入学习。对此,教育部与宏观经济部门正联手制订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树立战略眼光、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可喜的是,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吸引了约300家不同专业企业,成为联合培养单位。由此,新的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制”,请企业出导师、定课题、开课程,而校方则是“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岗实习、参与工程项目,为期至少半年到一年,最终完成一份毕业设计,而非一篇学位论文。 楼主论述深刻啊!中国这个工科生第一大国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有多少能够一毕业就能够适应工厂工作的?在学校学一些纯正的理论,到企业用不上,理论实践安全脱节。而我们的老师又能教给学生多少实践的东西?就像楼主说的样,我们的博士老师从学校走向学校,他们又有多少实践呢?他们的设计发明有多少推向了社会?校企脱节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的问题,钱学森大师说过,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呢?这是值得我们全社会思考的! 搞什么卓越工程师,没用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文凭至上
不是能力至上
中国的管理是官本位——包括企业:唯领导至上
所以只有奴才没有能才
因此不言而喻就是只管结果了 这篇是我从网上转载过来的!看到了觉得是个大难题啊! 现在企业一方面不注重培养人才,一方面又要求大学生拿来就能好用,想起一句老话,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工科出不了工程师,文科出不了国学大师,怎么回事了?
是不是哪个环节断了? 不做世界加工厂,改做世界制造厂
或许工科就有可能出工程师 那多高校生毕业后,都没有做工程师的成材环境,
外企的研发机构都不在我国,核心制造也不在我国,
我国的大学生学得再好再多,能学有所用的也是少之又少,
招聘的所谓工程师,干上若干年,都接触不到什么实在东西,
把中国的工程师都稍微加点工资,弄到外企傻瓜一样的做些零碎活,足以让中国亡国不是瞎吹牛的
国内抄国外,也不需要怎么设计
如何成材呢难 楼上说的正是。只是抄国外东西,不需要设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