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下偏差定义的一些想法---讨论
上下偏差在《机械设计手册》里是这样定义的:最大,最小极限尺寸和基本尺寸的代数差值。也就是标注尺寸时的上标和小标尺寸。该定义只是说明了尺寸标注时的标法,以及尺寸大小而已,在不知道凹面还是凸面时,加工时还可能引起误解。我个人认为,可以改成“近偏差”和“远偏差”。离基本尺寸近的为“近偏差”,反之为“远偏差”。工人加工时,先以近偏差为目标加工,以远偏差(或公差)作为加工时的用心程度。而且近偏差一般是加工时的最理想尺寸。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尺寸是落在公差带以外的,如果落在公差带内,可以考虑以基本尺寸为近偏差,因为基本尺寸是设计的落脚点,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您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一定是搞机械的。请给点意见,谢谢!
Re: 对上下偏差定义的一些想法
哈哈,有意思!在于看问题的角度。“近偏差”和“远偏差”有点味道,但是这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来看问题。
而我们讨论的是如果是机械设计那就..................
-------------------------------------------------------------------------------------------------------
看,你的前面是客户的需求,他要这样....那样......
回头,你的后面是生产,他们说:“我这个公差做不到,那个难加工”。
但是,(你/我们) 仍然不能丧失,(你/我们 )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因为,(你/我们)是这台机器或机械的设计者/设计师。
或者说,(你/我们)我们才是这机器的缔造者,是最终的责任人,或者说是父亲。
----------------------------------------------------------------------------------------------------
所以,在我的实际工作中,
1. 我接受,上下公差,
2. 对于公差处理,我倾向的方式是
- 使用名义尺寸,并将名义尺寸设在公差带中间
- 然后+/- 上下公差,
- 且上下公差带相等。
这样最简单,也是最可靠。
--------------------------------------------------------------------------------------------
好帖子! 各位发表的意见呢?
Re: 对上下偏差定义的一些想法
大部分设计时的名义尺寸不太可能落在公差带中间。如果在公差带中间找一个尺寸作为名义尺寸的话,那最好只用在加工图纸上,如果在设计时参考的话,肯定会引起思维的混乱。我知道一些日本的图纸,将所有加工图纸上的名义尺寸都定在中间。这样便于加工,同时也增加竞争对手抄袭的难度。
Re: 对上下偏差定义的一些想法
哈哈,有趣。名义尺寸本身就是设计出来的,然后填上公差就行了。(对我而言)
当然,我不排除其他的设计师的方法,因为设计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
我不清楚小日本的流派,我一天也没替小日本工作过。
不过听老兄如此说来也有趣,日本国内的质量控制的确值得学习。
在返查旧贴时,发现这个好贴,遂顶上来,供大家鉴赏!
我觉得阿松斑竹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贴近我们设计者和加工者的实际,故而顶上来,供大家鉴赏!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 有意思。使用名义尺寸在机械加工中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可以让更多的加工偏差落在中间,获得更好的CPK值。只在加工图纸中出现就好了,不要要求在设计图中出现,否则设计者会搞混基本尺寸和名义尺寸。
使用近偏差及远偏差,不如上偏差、下偏差字意表达得清晰明白。 我觉得阿松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议题。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感觉到工人对上下公差的概念很淡薄,这些数据包含什么意义他们不懂,以致在加工中不够重视,稍微觉得难以处理时,就向上面嚷嚷改公差。
如果我们将上下公差的标注方式人性化一点,象阿松所提议的一样,会否好点呢?
思索之中! 好,老马翻出了这个老问题,请高手们深入探讨,发mec杂志如何? 哈哈!谢谢老马元帅把我一年前的老帖翻出来。
我比较同意老腰的看法,这是工艺工程师要干的工作。 还是上下偏差好,加工时以公差的中间值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