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拧麻花那个,轴向受力会好的多 “车间在技术会上提出了这样的工艺,我个人判断更多是为了展示或者强调自己。如果只是车间内部自己出方案并自行执行,那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在正式方案讨论中,觉得不合适完全可以从成本角度去否决——毕竟工艺环节越多、越复杂,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用“角钢直连”更省成本;用扁钢拧成“麻花”几乎不省,反而更贵、更不稳。
为什么——从成本拆分看:
材料
角钢是标准型材,按米买,损耗低。
扁钢“麻花”表观体积不变,但扭转后有效截面方向性变差,往往还得加厚/加宽补强 → 反而增材。
工艺/工时
角钢:下料 + 打孔/焊接,一次成型。
麻花:定位 → 预热/冷扭 → 夹具、矫形、定角度、去应力,工序多、工时长,良率不稳。
精度与返修
角钢直角天然,垂直度、平面度易控。
麻花件角度与平直度全靠师傅手感/夹具,批量一致性差;往往要二次矫形或加垫片 → 隐性成本。
质量与风险
扭转引入残余应力与应变硬化,疲劳与开裂风险升高;焊接热影响区叠加更糟。
表面积增加,喷涂/镀锌更费料、更难做均匀。
设备与治具
角钢不需额外设备。
麻花需要扭扭治具或专机;没有则更慢、更不稳。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麻花可能“看起来省”:
超小批(1~2 件)、装饰性、几乎无力学与精度要求;
车间已有成熟扭扭工装且人工空闲。
即便这样,从全生命周期(制造+装配+返修)看也很难更省。
角钢/折弯板 90°(折弯一块扁钢,比扭麻花便宜且精度好);
两块扁钢直角焊+加三角肋;
扣接/螺栓连接的标准 L 型支座(现货最省)。
页:
1
[2]